7月25日至27日,第14届东亚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东亚数学史会议由中、日两国学者发起,2005年8月6日由冯立昇教授、郭世荣教授徐泽林教授、小林龍彦教授、小川束教授和森本光生教授等数学史家在东京大学商议成立“东亚数学史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组”(International Program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East Asia,IPHMEA),并确定2006年至2011年为第一轮合作期。第一轮合作期内,在中国和日本连续举行六次关于东亚数学史的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后又进入第二个合作期,并邀请韩国数学史学者加入,连续举行七次东亚数学史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汉字文化圈与东亚数学史的合作研究工作。本届研讨会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1.数字人文与数字典籍研究;2.丝绸之路与数学知识交流;3.东亚传统数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4.其他相关研究。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法国等国的38位学者作学术报告,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赤峰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出版社等70余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我校副校长景剑峰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冯立昇教授代表会议组委会致辞,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Alexei K. Volkov教授作为参会专家代表发言。会议开幕式由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党委书记那日苏教授主持。
景剑峰副校长代表内蒙古师范大学向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育同仁致 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我校发展、支持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景剑峰副校长表示,东亚数学史研究是连接古今科学文明的重要纽带。从《九章算术》的智慧到“和算”的精致体系,从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到近代数学的跨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数学为汉字文化圈区域数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冯立昇教授回顾了东亚数学史研讨会的创建与发展的历程。作为会议组委会负责人,他特别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确保了会议的学术水准和顺利召开。他指出,此次会议为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必将使东亚数学史的研究引向深入,进而推动东亚数学史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
研讨会设置三场大会报告和两场分组报告。26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和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主持。日本前橋工科大学小林龍彦教授以“李长茂《算海说详》在江户日本的传播及其数学价值考”为题报告,以《算海说详》在近世日本数学家心中留下的印象为线索,探讨近世日本数学的发展与古代中国数学之间的关联。韩国首尔国立林宗台教授做了题为“文道与器用:洪大容的文学实践与朝鲜后期天文仪器的重构”的报告,考察18世纪朝鲜儒者洪大容如何在物质实践与文学书写之间周旋,以推进其数理天文学研究。报告并非将文学与物质实践视为分立的领域,而是强调二者的交织如何共同塑造了近代早期东亚的科学仪器与学者身份。2025年是已故数学家陆家羲的90周年诞辰,内蒙古师范大学罗见今教授做了题为“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纪念陆家羲诞生九十周年”的报告,梳理陆家羲的生平经历和数学贡献,鼓励人们要学习陆家羲奋斗终身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内蒙古师范大学冯立昇教授报告题为“大传统与小传统:对中国传统数学与数学传统的再认识”,将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应用于数学史,为学界考察中国传统数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中国数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数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点。
26日下午的大会报告由日本四日市大学小川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萨日娜教授主持。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佐藤贤一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中国古代数学影响下的日本传统数学:以《九章》注和古代数学教科书为中心”的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从古代到近世早期中日之间的数学交流史。台湾新竹清华大学Alexei K. Volkov的报告题为“数学传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集中探讨数学思想与方法由中国向日本、朝鲜及越南的流传过程。核心问题有三:其一,中国的数学知识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其二,凭借现存算书,能否重构古代数学教育的实态?其三,数学知识又是如何跨越国界传播的?为何在某些国家,中国的数学方法不仅得以沿用,还获得了显著发展,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并非如此?日本奈良学園大学研究了江户时期日本数学的习得方式与表达形态,报告选取关流、宅间流、至诚赞化流、最上流等日本江户时期的数学流派,探讨它们在数学上的传习方式和书写等形式的表达。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研究了由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建部贤明、建部贤弘共同编著的《大成算经》中关于“形”的分类:从空间维度上把形分成“平形”与“立形”,从计算方法上将“形”的研究分为“形法”“形率”“求积”“形巧”。除探讨这几类算法外,报告还分析了《大成算经》对“形”的分类存在两方面的数学文化背景,并研究了这种分类对后世和算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王荣彬教授的报告《关于中华本隋唐历法中五星数据及其数表的辨识与点校订误差》对隋唐历法的五星数据形式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华本中有失误的数据形式及不妥的校勘进行了订正。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明教授的报告《从三段论看王文素研究》将编年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等三种研究方式视为三段论,意指科学史研究的三个不同阶段。并以对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的研究为例,说明在数学史研究中如何运用这种“三段论”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纪志刚的报告题为“丝路上空的一片云——《计算之书》在丝绸之路数学知识传播中的历史意义”。报告首先简要概述《计算之书》 的核心内容,重点阐述《计算之书》所承载的东方数学知识元素,进而分析这些数学知识如何经由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学者交流 、翻译中心(如北非、阿拉伯半岛、拜占庭)得以汇聚于斐波那契的笔下。最后,报告指出《计算之书》作为丝绸之路数学知识流动的“融汇点”和“新起点”的双重历史意义:它既是东方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关键成果,又是引发地中海商业革命的火种,进而催生欧洲数学的历史变革。报告表明,丝绸之路在促进跨文明数学知识交流、塑造全球数学版图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或缺且深远持久的重要作用。
两场分组报告在27日上午同时进行。第一分会场的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董煜宇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峰副研究员主持。第二分会场的报告由清华大学邓亮副研究馆员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澍原助理研究员主持。与会学者就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相结合、数学史教育、数学教育史、数学文化、中国传统数学史、西学东渐后的中国数学史、和算史、中国和印度古代数学的联系等问题作了报告,充分体现了东亚数学史会议主题的多样性和交融性。与会专家学者就以上相关议题的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7日下午的大会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圣克劳德分校陈建平教授主持。本场大会报告的首个报告是陈建平教授的《从“证明”到“说理”——梅文鼎<方程论>中的认识论价值》,报告聚焦于“论”这一术语,探讨中国数学中可替代“演绎证明”的推理实践与活动,重点聚焦梅文鼎的奠基之作《方程论》。通过分析,发现梅氏在论证其计算体系时所倚重的一套认识论价值,并由此排斥当时新旧文献中处理“方程”问题的传统方法。小川束教授的报告《关孝和的代数方程理论和数学思想》探讨了关孝和的代数方程理论,并拟以具体实例揭示其数学思想的独特之处,进而说明他何以超越时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园园研究员聚焦于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利用割圆术求解圆周率的算法研究。除了基于中文史料,还将刘徽算法与阿基米德、阿尔·卡西的相关算法进行比较,对刘徽的算法从新的视角进行解读。萨日娜教授的报告《太阳高度的测算与中日数学的关联性研究——从<日高图>到<日月高测>的历程》首先对《周髀算经》中的“日高图”的测量方法进行解读,再探讨其发展 和刘徽《海岛算经》中的测量方法;其次,通过对一些史料的分析考察中国传统测量方法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以及在江户时期日本的传承和发展。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江户时期的著名学者中根元圭《日月高测》中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上,以此探讨中日传统测量方法的关联性和不同的发展路径。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的报告《顶天立地的圆规——另类数学文化史的考察》揭示了两种古老的作图工具——规和矩蕴含的深刻数学文化内涵。报告认为,自古以来,不同文明中的艺术以可视化形式充分展现了规和矩所象征的数学之神圣意义,同时也以规和矩的艺术表现阐释了数学是一切科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郭世荣教授的报告《清代两部指导商人的珠算著作》是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个报告。报告介绍了服务商人的珠算著作与商务著作中的珠算:《算法正宗》与《商贾便览》,分析了这两部算书中的内容以及它们和明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的关系。
大会报告后,冯立昇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他对本次研讨会的质量给予高度肯定,并期望中、日、韩三国数学史界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各方继续创造更丰富、更多元的学术成果。林宗台教授和佐藤贤一教授在闭幕式上先后致辞,他们表示,此次会议非常成功,学者们围绕东亚数学史的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化学界了对东亚数学史的认识。他们向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会务团队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期待各国数学史学者开展更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东亚数学史研究领域的发展与繁荣。经会议组委会与相关学者商议,确定第15届东亚数学史学术研讨会将于202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