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国际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5-08-05    作者:     来源:     点击:

    8月1日,在我院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国际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我院在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方向的研究有深厚的积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间的交流日趋广泛。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尚恕教授等人联合一批国内学者与日本群马大学的道胁义正教授、东海大学横地清教授等,共同发起了多项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合作交流与研究工作。特别是道胁义正教授与李迪教授牵头推动了“汉字文化圈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举办了多次汉字文化圈及邻近地区数学史国际会议。此外,还与横地清等日本学者共同举办了多次数学文化史国际会议、数学教育史国际会议等多项学术会议,共同出版《中日数学教育史研究》《数学文化史》等多个连续学术文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属于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共同的数学文化传统,为了共享研究资料,交流学术观点,推进东亚数学史研究的整体深入和综合理解,以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2005年8月6日由我院冯立昇教授和郭世荣教授联合徐泽林教授、小林龍彦教授、小川束教授和森本光生教授等数学史家在东京大学商议成立“东亚数学史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组”International Program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East AsiaIPHMEA,并确定2006年至2011年为第一轮合作期。第一轮合作期内,在中国和日本连续举行六次关于东亚数学史的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后又进入第二个合作期,并邀请韩国数学史学者加入,连续举行七次东亚数学史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汉字文化圈与东亚数学史的合作研究工作。此次国际暑期学校,是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下上述交流合作的延续和发展。

8月1日上午举行了结业典礼。来自海内外2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教师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结业典礼。典礼由我院数学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魏雪刚副教授主持。

我院院长冯立昇教授,对暑期学校进行了全面回顾,鼓励学员努力学习,力争在学术上有更多成就。学生代表王坤泽表达了对学校和学院的感谢,分享了学习收获,并作诗五首咏暑期学校。我院院长冯立昇教授、副院长姜红军教授、以及教师代表小川束教授、郭世荣教授、代钦教授分别为学员颁发国际暑期学校结业证书。

全体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部分心得体会如下:

来自老挝Dongkhamxang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的学员KEOYASID BOUNTANG说:“通过这次暑期学校的学习,认识到了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的密切,确定了以后的研究方向。在这次暑期学校中,结识了数学史方面的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机会十分珍贵。让我了解了数学史的研究范式和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的基本问题,为我以后研究议题的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感谢内蒙古师范大学提供的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李明真说:“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组织的东亚数学史暑期班,是我人生中一次极具启发性的学术经历。作为一名哲学与宗教学院的讲师,虽然我的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哲学与宗教领域,但这次暑期班的学习使我对东亚地区的数学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拓展,更是对自我思维框架的挑战和启迪。”

研究藏族天文历算的东周才让说:“尽管笔者主要从事藏族天文历法研究,与国际数学交流史领域的直接关联性有限,但考虑到古代各文明间的文化交流普遍呈现出向周边先进文明学习、相互借鉴并最终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此次学术活动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本次学习,笔者不仅对古代中国数学在东亚文明圈中的传播路径及其基础性作用有了较为广泛认识,更为藏族天文历算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论启示。”

我院数学史学生朱珠说:“回望这两周的学习,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革新。汉字文化圈的数学交流史,本质上是一部不同文明以数学为媒介的对话史。作为研究数学史的学生,我们既要像前辈那样沉潜文献,又要具备跨文化视野,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还原那些被遗忘的数学交流故事,为构建更包容的全球科学史图景贡献力量。这场暑期学校不是终点,而是我探索汉字文化圈数学智慧的新起点。”

文字:魏雪刚

编辑:吕清琦

初审:吕清琦

复审:姜红军

终审:那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