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培养管理

首页 >> 人才培养 >> 培养管理 >> 正文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1-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于1978 年开始培养硕士生,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 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该点设在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主要依托该院开展人才培养与学术活动。目前团队有专职教师27 名,管理教师5名,在站博士后4名,专职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7名,博导5名,硕导8名。

目前学位点设有数学史、科学史、技术史、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科技传播史与科学教育史6 个学科方向。其中数学史是传统优势方向,少数民族科技史是学科点特色方向。数学史方向为国内其它科学史点持续输送大量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在同行中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目前,学科点在校硕博士研究生108 名,已毕业博士生71,硕士生186人。

科技史团队,经过65年发展,已形成一支扎根边疆、潜心育人、开拓进取的队伍。团队始终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有好老师”为导向,围绕“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取得显著成绩,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位列全国第三、自治区第一,为建设科技史“四合一”国际中心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合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品行优良。

2、具备科学技术史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

3、能够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案设计,具备做出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

4、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具有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1

数学史

研究历史上数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中外数学思想史、中国数学史、世界数学史、数学家及其成就、数学学派、数学交流和传播史、数学教育史、数学文献的整理和发掘以及数学在其他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等。

2

少数民族科技史

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少数民族科技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少数民族科学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3

科学史

主要研究从古至今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历程、科学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要科研机构、科学学派、重要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贡献及其社会影响等。

4

技术史

根据考古发掘的文物,结合文献史料及田野调查,主要对古代和近现代的一系列专门技术发展的历程、历史背景、各时期的技术特征以及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外技术交流与发展进行研究。

5

科技考古与

文化遗产

以古代生物材料,特别以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与技术创造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规律,并在对遗产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科学保护,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史前史、生态环境与地域科技文明、文化遗产、科学遗产保护工程、实验科技史等。

6

科学传播史与

科学教育史

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的手段与效果、科技传播媒体及组织管理、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以及作为文化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科学教育史研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过程、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历史。

四、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21学分)

博士研究生基准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6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最短学制4年。

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获得不少于21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分。其中获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包括5个公共学位课学分,取得9个专业学位课程学分,4个必修课学分;获得不少于3个非学位课程学分,其中必须获得必修环节中1个学术活动学分和2个科研工作学分。

五、课程设置

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适合研

究方向

考核

方式

任课教师

学位课程

公共学位课

21B0000001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1

所有

考试

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

21B0000001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18

1

所有

考试

21B000000103

外国语

2

18

12

所有

考试

专业学位课

21B071200201

世界科学技术史前沿

3

54

1

所有

考试

聂馥玲 等

21B071200202

中国科学技术史前沿

3

54

1

所有

考试

冯立昇 等

21B071200203

科技史理论与方法前沿

3

54

2

所有

考试

郭世荣 等

21B000000001

科学精神

1

18

1

所有

考查

21B000000002

科学伦理

1

18

1

所有

考查

21B000000003

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

1

18

1

所有

考查

21B000000004

论文写作与指导

1

18

2

所有

考查

非学位课程

 

 

 

21B071200301

古代科技史专题研究(分学科)

2

36

2

所有

考查

21B071200302

近现代科技史专题研究(分学科)

2

36

2

所有

考查

21B071200303

科学思想史

2

36

2

所有

考查

21B071200304

专业外语

2

36

2

所有

考查

21B071200305

科学哲学或

分学科哲学

2

36

2

所有

考查

21B071200306

学科史(分学科)

2

36

2

所有

考查

补修

课程

21B071200401

世界文明史概论

0

54

1

考查

21B071200402

自然科学概论

0

54

2

考查

实践

环节

21B071200501

学术活动

1

18

所有

考查

21B071200601

科研工作

2

36

所有

考查

六、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作为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环,分为两个方面:参加社会实践和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研究生于毕业前需按导师要求完成。

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可面向大学本和专科生作为讲师参加教学一线工作;可作为课程助教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管理,辅导答疑,主持课堂讨论;可作为独立研究者进行社会调查等。选择教学实践的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课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工作量折合讲课36课时;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调研、收集资料等),累计工作量不少于3周。选择课程管理的研究生需要跟进老师一个学期的课程。本环节以导师考查方式进行。

学术交流:参加校内外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会每年至少3,其中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本环节以导师考查方式进行。

七、科学研究

1.应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熟悉相关文献;

2.在学习期间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以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科学研究任务为准。

八、中期考核

考核办法参照《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实施办法》(内师校发[2021]44号文件)中关于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执行。

九、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足够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结合本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题目。选题要力求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二)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举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按要求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前人已经做出的工作、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创新观点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

(三)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但必须有研究生本人的独立见解和创新之处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求有新资料、新观点和新方法,至少要在一个方面做出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论文主体部分可视不同题目具体决定章节安排,要求结构合理,史料详实,语言通畅,论证充分,结论公允,参考文献规范。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做阶段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

(四)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有关事宜按照《内蒙古师范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

十、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必读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广泛阅读科技史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基本文献,积极追踪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必读或选读)

1

梅森《自然科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必读

2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读

3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必读

4

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商务印书馆

必读

5

巴特菲尔德 《现代科学的起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必读

6

库恩《哥白尼革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7

夏平《科学革命》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必读

8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9

库恩《必要的张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0

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大象出版社

必读

11

德伯拉·L·斯帕《技术简史》

中信出版社

必读

1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

选读

13

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

选读

14

闻人军《考工记导读》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必读

15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必读

16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7

李迪《中国数学通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读

18

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论纲》

湖南教育出版社

选读

19

刘钝《大哉言数》

辽宁教育出版社

选读

20

江晓原《天学真原》

辽宁教育出版社

选读

21

张柏春等《中国工业遗产示例》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选读

22

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讲》

中国科大出版社

选读

23

王力《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选读

24

李志超《科技古汉语》

科学出版社

选读

25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华书局

选读

26

吕思勉《历史研究法》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选读

27

万辅彬等《史家心语》

科学出版社

选读

28

席泽宗《中国科学思想史》

科学出版社

选读

2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选读

30

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31

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选读

32

刘兵《科学编史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选读

33

陈久金等《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选读

34

《剑桥科学史

大象出版社

选读

35

《剑桥科学史丛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选读

36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山东教育出版社

选读

以下期刊杂志

34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选读

35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选读

36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选读

37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大学

选读

38

《科学文化评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

选读

3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

广西民族大学

选读

40

《科技史文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选读

41

《数学史研究文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九章出版社

选读

42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选读

43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SAGE Publications

选读

44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SPS)

选读

45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AGE London

选读

46

SCIENCE AS CULTUR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选读

47

Science & Education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选读

48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Elsevier

选读

49

HISTORY OF SCIENCE

Sage Publications

选读

50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选读

51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uke University Press

选读

52

Foundations of Science

Association for Foundations of Science, Language and Cognition

选读

53

I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选读

54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选读

55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选读

56

ANNALS OF SCIENCE

TaylorFrancis

选读

57

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选读

 

十二、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和要求

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