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6 日下午,我院在文史楼 312 会议室隆重举办 “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研讨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包平教授、内蒙古古籍出版社王瑶博士、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各系所负责同志及师生代表 30 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学科建设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学术报告与研讨交流两个环节组成,内容丰富、氛围热烈。

学术报告:数智视角下的文明传承新路径
会议第一阶段,特邀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包平教授作题为《千年物产之数智解读》的专题讲座。包平教授以《方志物产》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阐释了三大核心维度:
概念演进脉络:从古代文献中的《方志物产》记载,到现代学科语境下的 “物产” 研究范畴拓展,揭示传统典籍向现代学术资源的转化逻辑;
技术赋能升级:结合团队科研实践,解析 “数字物产” 向 “数智物产” 的技术跃迁路径,展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物产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文明协同逻辑:通过中华物产演进与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案例,阐明数智技术驱动下知识生产的新范式,为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的交叉研究提供了跨学科方法论启示。
包平教授的报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视野的思想盛宴。
学科规划:明晰方向凝聚发展共识
报告结束后,我院副院长姜红军教授系统汇报了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情况。他从学科历史沿革、研究方向布局、科研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维度全面梳理发展脉络,并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未来将重点推进 “技术-人文-遗产” 三位一体的交叉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数字化保护、智慧化研究、产业化应用的三维发展路径。
在研讨环节,各系所负责同志围绕学科方向凝练、跨团队协作机制、技术工具应用瓶颈等现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包平教授针对研究院及各系所的具体需求,从特色学科培育、重大项目策划、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强调应立足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构建 “数据采集-知识图谱-应用场景” 全链条研究体系,为学科差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结展望:汲取智慧开启学科建设新征程
会议总结阶段,张祺副书记对包平教授的精准指导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专家问诊为学科建设破解了思路困局。他强调,研究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优化顶层设计:对标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品牌;
破解发展瓶颈:针对各系所提出的方向凝练与资源整合问题,建立跨学科协同机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志性成果产出;
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科建设,通过 “项目驱动 + 平台支撑” 模式,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张祺副书记号召全体同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学科高质量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在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迈出了新步伐。未来,研究院将持续聚焦学科交叉前沿,深化校地合作与学术交流,努力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人文研究体系,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注入新动能。
文/卜学海
图/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