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由文转理创奇迹,半生坎坷著华章——访罗见今

发布日期:2021-11-12    作者:姜红军问罗见今答     来源:     点击:

原文转自2014年8月发表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3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罗见今教授于1963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杭锦后旗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自然科学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时年40岁,1987年破格评为副教授,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晋升教授;1996年,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4—200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主任,现为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数学学会理事,国际东亚科技史学会会员。1989-1990年赴前苏联敖德萨大学力学数学系跟随伽夫利洛夫教授进修,并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史研究室、列宁格勒师范学院数学系、前苏联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访学,参加了全苏第43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大会。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名录,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史专家,主要研究科学史、数学史、组合数学和考古年代学。出版著作6部,发表学术文章两百余篇。罗见今教授在科学史研究中,坚定“地方研究”,即“内蒙古的科学史研究。三十多年来他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包头九中组合数学家陆家羲、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额济纳居延汉简年代学的研究。


109A5


1 由文转理:半生坎坷的求学经历


  姜红军(姜:罗老师,您好!受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所托,希望能做一篇您的访谈。我们虽然经常在一起工作,但很多事并未深入交流过,借今天这个机缘,特来向您请益能否先谈谈您的身世。
  罗见今(罗):我是一个普通教员,从内蒙古西部来。祖籍江西彭泽,籍贯河南新野,1942年出生于重庆北碚我家五代人都是以教书为业父母为复旦大、 小学教员早年我历经疾病、战乱、饥荒、迫害,幸免于难1947年,上河南开封市第一小学,6岁时重病腿残,冒着被轰炸的危险,随家迁至豫西解放区我读书不易,时辍时续,小、中、大学(含读研)前后各8年,共24年1958年,我毕业于开封实验中学,考高中未被录取,于是到内蒙古投亲,当过中医学徒、夜校教员等翌年,考入陕坝镇杭锦后旗奋中高中,高考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前身)数学系,却不予录取于是在东马路小学当民办镇中的教员。1963年,参加高考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的俄语专业,文革时期未去参加派争,就开始自学数学1968年,被分配返回陕坝镇西马路小学当镇中教员,后又下乡进学习班,到永胜公社教高中数学5年,……1978年, 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史硕士生,师从李迪先生研习数学史,毕业后留数学系工作,那时已40岁了
  姜:原来您还在农村教过那么多年的书,您的学 习经历真可谓是半生坎坷。您从基层来到大学工作 并且由文科转入理科,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您是怎样面对这一变化的?

  罗:在这西部小镇我读书、就业成家前后24, 由行政转教学、文科转理科.从事科学史研究我属于“半路出家”现在的硕士 25岁就已毕业与之相比我晚了15可说是“四十而立”干了 20年后我就得退休发展空间非常有。这和后来的人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也不大一样。

  那时科学史从业人员很少研究方向、方法都是自选:或古或今、或中或西或像开采露天煤矿一样层 层掘起或像打钻孔取样一样定点深挖.人家怎样做有人家的想法我只能依自己的条件不攀不比眼睛向内定位在“带好学生开展地方研究”上。为此我先后辞去《中国数学史大系》、《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某刊等编委,较早转向地方专题,争取做一点深入的研究。

  1982年之后,我给内蒙古师大生物地理物理系带过5年高等数学;其间还给对俄外贸翻译班讲授过1年俄语;我带的科学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蒙古师大27年三十余人2名俄籍博士,在西北大学兼职20年带出近二十人退休后3年在浙大兼职协助带硕士生若干。另外2001年任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系主任,2006年内蒙古师大获科技史博士点授予权,2012年内蒙古师大60年校庆时写过一篇科技史研究院的简史。


2 丰硕的科学史“地方研究”成果


     姜:那就谈谈科学史研究吧.您是怎样做起科学史的?

    罗:我的著作不多,论文和文章至今已发220篇, 专业约占80%刚入道时李迪先生让我研究李善兰 《垛积比类》,我是从组合计数的角度来探讨的,先谈 谈这个研究的背景。

   近代数学经历了从有限到无限、从离散到连续、 从常量到变量的飞跃,逐步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体系,由于传统数学只有无穷级数(明安图)和微积分(李善兰)的初期成果,没有进入数学连续全面发展的时代,故可认为,传统数学总体而言属于离散型、常量型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离散数学的兴起,作为东方数学重要特征的归纳性、实用性、计算性、机械化、程序性、算法倾向等,从1970年代末起逐步受到学界重视那时我开始研习组合学,读徐利治、吴利生、张忠辅诸先生的文章(后来登门求教),力图用离 散的观点来认识中算史.硕士论文研究《垛积比类》, 属于计数史;1983年,我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组合数学会,接触到前沿,后成为理事1984年,在北京召开第3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我的报告题目是晚清数 学家的计数函数1986年,在悉尼召开第4届,我作的报告题目是戴煦的正切数1988年,在圣迭戈召开第5届,我的报告题目是明安图,重点在无穷级数和首创卡塔兰数在组合数学史方面,连同明安图、陆家羲的传记、教材等发表八十篇文章

   我在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曾担任过一届数学史分会的副理事长,数学史的文章一直在做,连同科学史《清史》、古哲、简牍等,发表近百种(不含上述80篇)。


2.1现代组合数学家陆家羲的研究


   姜:您所说的“地方研究”指的是什么?

   罗:就是内蒙古的科学史研究,三十多年来主要 关注三方面:包头九中组合数学家陆家羲,蒙古族科 学家明安图,额济纳居延汉简年代学。

1980年,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羲(1935〜 1983,上海人)来内大参加内蒙古数学会成立大会,他 的报告属于组合设计,内容很新,没人明白我在做组合史,所以还能谈得来,了解到他研究的前沿性,自此开始交往,他说他的论文在国内发表不了,我建议他向外投稿,我在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找人,希望能调他来,为此数学系一副主任还到他家访问, 但未能办成。1983年他把在美国《组合论杂志A 发表的"大集定理''前3篇论文7送我.这年我俩参加 了大连工学院全国首届组合数学会,他宣布解决"大集定理''的小组发言升格为大会最后报告,获得全场热烈掌声。10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到武汉参加全国数学会代表大会,和陈景润在一个组里,他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这次大会吴文俊院士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陆31日返回包头家中,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噩耗传来,社会震动,大概有几十个媒体发表了成 百篇报导和文章表示沉痛悼念。

  姜:陆家羲是内蒙古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 奖的人,可能也是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一个中学教师人们对他怎样通过评奖程序很感兴趣,能谈谈经过吗?

  罗:评奖时陆家羲已经去世,主要依靠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会和内蒙古数学会的努力。我是后两会理事,也参与其中,当然作为他的生前友好,应尽力替他争取,这是义不容辞的。
 1984年,“大集定理”后3篇五十多页英文论文清样从荷兰的印刷厂寄到包头陆家中,遗孀张淑琴大夫带包头科委介绍信来找内蒙古数学会,让我校对,24小时后须寄往美国;接到授权后,我请资深教授张立仁先生一同连夜工作,按时完成。在给《组合论杂志》编辑部的回函中说:He dead in his post他已以身殉职全部原稿、清样及信函复印件均存内蒙古数学会。

 1984年4月当时还是讲师)同郭世荣、刘洁民几位硕士生到上海访学,访顾云龙、胡道静、蒯斯曛诸先生到上海博物馆读善本书。当时联系要见苏步青先生谈陆家羲的事,适遇苏老给中学教师讲几何,于是科协让我给中学数学教师百余人讲陆家羲的成就,我说:“骁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痛感英才早逝天不假年。

 1984年9月,由内蒙古科委安排,数学会理事长陈杰先生出面,邀请国内组合设计专家吴利生、康庆德、魏万迪等,在钟集先生主持下召开"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会”,我也忝列委员,在专家评审之前,报告斯坦纳Staner)系研究的百余年历史。会上经热议选陆家羲的成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数学界、组合学界的支持下,5年后被批准.这次会议我是秘书,保存了部分会议文件.2006年,交给陆的母校东北师大校史馆保存。会后,我给吴文俊先生写信汇报陆家羲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品质为人等,得到吴先生的支持,他在1984年11月3日给我的回信中说“虽然最近社会上对陆的巨大贡献已终于认识并给以确认,但损失已无法弥补。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了重视(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友人,否则陆家羲可能还是依然贫病交迫、埋没以终怎样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一出现是应该深长考虑的”这是吴文俊先生对数学界的期望和对我们的要求。


2.2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研究


  姜:我们在翻译李迪先生的《蒙古族科技简史》, 其中有一章关于明安图的内容,参考了您参加撰写的 《明安图传》(1992,蒙古文),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罗:此书第五部分数学成就是李先生当时约我写 明安图研究先是从史学界开始,后来蒙古学界、科 学史界参加,李先生是先行者李先生研究明安图(1692? —1765?),1978年 已出了书史料缺乏,其生卒年为估计《清史稿》载明安图系"蒙古正白旗人"1992年或是他诞辰300 周年,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国际会议,李先生为主席、我为秘书,请来了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院士、书记和约三十位外国学者,引起学界、社会关注当时考虑要把古代科学家从书斋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民 间,为当务之急;追踪、发掘他的确切籍贯和生卒年证据则是各学界的长期任务。

  我主要研究明安图的数学成就,发现他在18世 纪30年代就已首创卡塔兰数Catalan numbers),而欧拉应用它在1758年,卡塔兰为1838年1987年,这一消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香港三家报纸报道.这年我刚评上副教授。因卡塔兰数在现 代组合学、图论中应用广泛,当时国外发表了约六百种论著,我便继续研究明安图的遗著,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做报告1998年出版《割圆密率捷法译注》,迄今论著共发表26种内蒙古中学生''明安图杯''文理科竞赛胜利者,奖品中送一本《割圆密率捷 法译注》

    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先驱者、斯坦福大学高德纳 D. E. Knuth)教授在他的名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 术》中说:中国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1750年前在研 究无穷級数时算出了卡塔兰数他引用了我的 "明安图是卡塔兰数的首创者"等两文,还给我来信 英国德尔比大学组合学家拉坎布(P. J. Larcombe) 博士和我多次联系并索要原著和我文,发表7篇相关 论文,证明了我据原著表述的卡塔兰数生成函数定理,推广了明安图的成果.苏州大学的组合学家马欣荣博士的文章引起拉坎布兴趣,展开了讨论.这是外国学者承认、追踪清代数学成果并证明、推广的实例我在西北大学带的4位博士生也都发表了这方面专门的学术论文

    姜:前些年,自治区评出蒙古族十大科学家,明安图名列首位我和您2012年曾到正白旗参加明安图天文馆揭牌仪式,印象很深能谈谈这之前的有关情况吗?

    罗:2002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提议、经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将新发现的第28242号小行星命名为“明安图星”,正白旗政府所在地命名为“明安图镇”,8 月全旗庆祝,2万牧民参加,并举行那达慕大会.王绶绾院士、中科院地理所滕吉文院士、各有关方约五百人莅会。我应邀出席学术会议,讲他对天文数学和地理测绘的贡献。

2012年8月,在正白旗明安图科技文化中心的现代建筑(耗资3.5千万元人民币)前举行明安图天文馆揭牌仪式,国家天文台、锡林郭勒盟部分领导和全旗干部与会,我俩应邀参加,馆内陈列有我提供的天文数学展品。来宾中我年龄最长,乐于到二中给各族几百学生讲他的故事.在当年那达慕跑马场上,一座新明安图镇已建起,科技文化中心的建筑前矗立着高十多米的他的塑像,穿清朝“钦天监监正”(皇家天文台台长)朝服。他终于回归民间,成为蒙古族心中的 伟人,受到各民族的供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正白旗建起明安图天文基地暨射电频谱日象仪天文观测 站(耗资近亿),100座射电"大碗”按三支螺线分布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都指向太阳,吸引了一批批外国天文学家来此观测,并利用天文馆的先进科学设备召开国际研讨会“夫风起于青萍之末”,始自诸位史家的明安图研究,继而获得地方政府和国家天文台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带动起这样的社会效应,为始料不及。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和蒙古族记者、研究者、白旗领导等保持联系。在中科院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1998)、 国家清史编委会的《清史•类传科学家传》中由我撰写明的传记;通过中德日编《数学文化史杂志》(英文,1992)、台北《数学传播》(2010)、日中编德国斯普林格数力学文集(英文,2013)等向国际数学界介绍明安图的成就科学史研究不单是著文出书,而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连续投入,使之成为大众的知识财富,成为共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姜:您能否讲讲1990年到乌克兰学习的情况? 现在那儿已成了国际的热点问题

    罗:1989年后,社会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我通过国家俄语考试,先在北京语言学院补习半年,1990年到乌克兰敖德萨大学数力系访学,导师是长我20岁的伽夫利洛夫教授,还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史研究室、苏联科学院科史所、列宁格勒分院、列师院数学系等各访问一位著名学者。我参加了全苏第43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大会,这是历史上的最后一届,台上我是唯一的外国人,亲见两派学者激烈争辩,我还给每个 人拍了照1991年,回国不久后苏联解体了,现在又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感触颇多。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2.3拓展学术领域:科学史的简牍学研究


  姜:1990年代,内蒙古师大的科学史研究所经历 了一些变化,您接替李迪先生担任所长后,还到西北 大学做兼职,有什么体会?请您谈谈是怎样做起简牍 研究的?

  罗:1992年,我被评为内蒙古师大教授1993 9月,西北大学李继闵先生去世,当月我和李文林先生一同去西安,支持那里的数学史博士点;每年都去 一段时间,迄今二十多年1996年,接任所长,面对经济等诸多困难,但内蒙古师大的十几位科学史硕士陆续考上西大(即西北大学下同)博士,所以还是有劲头的,我得两头跑西大给我安排的住房,恰是著名史学家陈直先生家属的原来所居.我了解一些他将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另外,居延(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汉简是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贝格曼于 1930年发现的,而该团中方团长徐炳昶先生是我父亲的老师1968年,我还到考古所去访问他,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1995年后,我的部分注意力转向简牍年代研究

  20世纪,北方简牍大量出土,特别是居延汉简, 震惊国际汉学界,近万枚原简藏在台北中研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同)地下室2001年,我到史语所开会,允许参观见到很少;1970年代,出土的居延新简、肩水金关简等各随其主,极难见到简牍照片与释文集较贵,本地学界罕见有人问津,国内科学史研究也相对较少

    我与呼郊一位蒙古族农民关守义结识,他为研究 古历以重金购得几十种简牍文集,于是结成读简小组20年来,我主要应用数学和历法知识研究简牍年代问题我向李学勤、谢桂华、高敏、薛英群诸先生登 门请教,在《中国科技史料》、中国台湾《汉学研 究》、中华书局《文史》、《敦煌研究》、《简帛研究》等刊物发表30篇论文,其中近半数为两人合作

    2001年,我到长沙参加简牍发现百年国际会议, 会议有不少著名汉学家参加会议期间,我继历谱简、 纪年简、月朔简之后又定义了"无朔简”使历简体系臻于完善;在南阳参加东方天文学国际会议,提出中 国历法的五个周期性质,我们的主要成果均是它 的应用2007年,参加庆祝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50 周年,报告"简牍发现百年与科学史研究",表列查到的20世纪152项出土,统计出简牍总数至少有 23.2万枚近年,我又参加李学勤先生主持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算表的研究


3 经世致用:中国珠算申遗

 

    姜:李迪先生牵头建立起我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我院一直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北 方民族传统工艺研究所,您也参加了争取珠算列入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能讲一讲这方面的进 展吗?

   罗:事情要从我在西大带博士生说起1998年的 一天,中国珠算史学会原理事长李培业先生找我,商量共同培养珠算接班人的事珠心算方面推荐的考生刘芹英被录取,研究明代珠算的发展,2003年毕业, 到财政部科研处中国珠心算协会做研究工作

   珠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但在计算机普及的今 天,社会上出现轻视、贬低珠算与套用数学机械化拔高珠算的两种对立倾向,珠算申遗须整合力量我加入中国珠心算协会担任常务理事,从2005 年初开始,参与一些学术活动在上海珠心算协会理 事长张德和、华东师大张奠宙诸先生带动下,珠算、数学史、数学教育等界进行联合,我也跻身其间在几个 会上说:如果让珠算在我们这一代断掉,或者让别国申遗成功,那么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吴文俊院士非常关心珠算事业的发展2006 年3月4日,他在给我的信中指出:“珠算有它的优越 之处,……因此是打不倒的珠算不管在某些方面 有它的独到优越之处,但终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两种倾向都有批评,这是理论上的有力支持我们将吴先生的指示传达给各位研究者,成为联合申遗的思想基础

   2006年5月15日,在上海召开"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研讨会,强调"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 宝,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了珠算理论研究的大方向和建立了联合申遗的平台各方力量 开始向珠算申遗集中

    在中国珠心算协会理事长迟海滨先生主持珠算 申遗的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20086 月7日,珠算顺利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两次申报,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库会议宣布“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人代表刘芹英当场表了态.201312月21日,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参加了庆祝申遗成功的会议,共商今后发展珠心算事业的计划


4 结语:无坐标和无参照系的巨大 空间


    姜:罗老师,您今天重点谈了五六个问题,希望再 有机会听您继续讲.不知道您最近做哪方面的工作? 很想听听您今后的研究安排

    罗:我已72岁,除日常教学和研究外,时间安排 顺其自然,随机化、碎片化,常说'‘哀莫大于心不死", 没有什么大的计划。有一次我在北京大学的科学史教 学会上讲,欢迎大家到内蒙古来,这里有无路的草原,无坐标的沙漠和无参照系的巨大空间。偏处塞上,天大地宽,远离漩涡,早已习惯,心情一直愉快就好有人问那些论文不能出版吗,我想什么时候能整理出 有网站要的话,贴出去就行了。

    姜:罗老师,您辛苦了!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时 间接受这次访谈!


F014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领导看望罗见今教授(左起:姜红军、罗见今、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