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上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在赛罕校区文史楼4楼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物馆”开馆仪式。内蒙古文物局局长曹建恩研究员、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研究员、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苏雅莱先生、内蒙古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艳春女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来喜,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全体师生出席了开馆仪式。开幕式由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咏梅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冯立昇教授介绍了博物馆建设过程。冯立昇教授指出,早在2001年李迪先生意识到博物馆展览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始筹划建立古代天文仪器和计算用具博物馆,并得到了学校和国内外同行的广泛支持。为了筹建博物馆,李迪先生亲自到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寻找实物,亲自参与古代天文仪器的复原,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古证复原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影响。李迪先生与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先生合作复原了元代郭守敬制玲珑仪,是国内唯一一件可以转动的玲珑仪,切合了文献中“人由中窥,目即而喻”的记载,并成为博物馆建设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典型案例。在李迪先生的主持下,罗见今教授和多位教师、研究生共同努力下,历经三年时间博物馆落成。期间还得到西安李培业教授、日本大矢甫先生的热心帮助。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古代天文仪器馆正式开馆。200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用具馆建成开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古代天文仪器馆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用具馆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在科学史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教育价值,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自治区级、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弘扬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冯立昇教授认为,20年过去,先生的精神永续于博物馆每一件藏品之中,成为我们在科技史事业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和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这些凝结了老一辈科技史家心血和精神的展品,其本身也成为了具有文物价值的不可替代的纪念物。如今,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学技术史博物馆重新焕发生机,科学技术史博物馆搬迁到新址,在原天文、算学仪器馆的基础上增设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展厅,并通过配备多媒体展示设备、沉浸式投影、触控一体机等多媒体影像技术,让参观者走进历史,触摸历史。努力将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物馆打造为国内一流科学技术史专业博物馆。希望我们能共同弘扬科学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的科学技术故事。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科学和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开馆仪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来喜教授致辞。他指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物馆的建成,是我校文化事业发展中取得的又一项可喜成果,他代表师范大学向科学技术史博物馆的顺利开馆表示热烈的祝贺。
王来喜教授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校的博物馆与一般的公共博物馆不同,应立足高校自身资源,突出自己的特色,科学技术史博物馆正是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纵观国内外的高水平院校均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博物馆对于提升院校的文化内涵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史博物馆的开馆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科学技术史有关方面文物的崭新平台,而且是一个传承、保护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以全面、生动的形式展示科技史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对学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建校70年,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一个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单位,是学校第一个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是全国第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也是最具特色的重点学科方向。自上世纪50年代由李迪先生创建以来,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镇,被誉为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呼和浩特学派”。科学技术史取得的卓越成绩是师范大学70年来办学成就的生动体现,见证了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科学技术史博物馆的建立,是学校 70 年办学成就的重要体现。希望科学技术史博物馆不断加强资源整理挖掘,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努力做好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守护者,做好优秀科学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值此内蒙古师范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祝愿学校赓续薪火,再谱新章。
内蒙古文物局曹建恩局长,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苏雅莱副主席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王来喜副校长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物馆揭幕。
开馆仪式举行完毕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博物馆并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