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28日第三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会议由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是内蒙古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
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华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等机构和公司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教授致辞。冯立昇教授对各位参会人员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参会表示热烈欢迎,表达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前景的美好期待,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举办。
27日的会议分上、下午两场,共计8个报告。上半场会议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研究员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教授主持,上半场共计4个报告,分别是:
(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教授做了题为“机械工程教育在清华的发端: 从机械工程专业留学生的选派到机械工程专业的设立 ”的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发端、游美学务处的设立与机械工程专业留学生的选派、清华留学生对机械工程方面的贡献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的建制过程,在史料发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认识。
(2)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宝锁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森政弘及其'技道'人生 ”,回顾了“恐怖谷效应”理论提出者森政弘的人生。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黄兴副研究员做了名为由“'段'至'锻':先秦两汉锻造知识及文化含义的产生与演变 ”的报告,报告从字的意义、概念、石器加工方法等角度分析了“段”和“锻”的知识和文化含义。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郑诚副研究员的报告为“九节十成铜炮新考-十八世纪的大型螺纹连接机械 ”,报告介绍了清代的火炮、九节十成铜炮的制造等问题,探讨了该火炮制造的技术来源,引起与会人员热烈讨论。
下半场共计4个报告,分别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段海龙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主持,下半场报告分别是:
(5)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浩垚的报告题目为“生产力与机器哲学—以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础 ”,报告介绍了机器哲学的相关问题。
(6)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杨亚宇硕士研究生做了“奥斯曼土耳其飞弓技术研究 ”的报告,探讨了土耳其飞弓的历史、文化和制造技术。
(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孙烈研究员、吴世磊工程师进行了名为“青铜器铸铭工艺与工具的微痕分析:以晋公盘铭文为例 ”的报告,探讨了青铜器金文的制作工艺,并且通过逆向还原的方法还原了铸铭工艺,并利用刻划的微痕分析了书写的工具尖端形貌,推测了工具的材料和工艺。
(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柏春研究员做了题为“回顾机械史分会的创建 ”的报告,报告生动地回顾了1988年机械史学会的筹备过程、第一届和第二届学会会议的召开,以及后期学会的发展历程,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
孙烈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李成智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主办方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热情周到的会务组织表示感谢,希望委员会加强机械史学科建设,扩大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
张柏春研究员致闭幕辞,他表示本次会议包含了“古今中外”各方面机械史研究内容,希望未来加强机械史、技术史和其他学科的沟通和交流,机械史对其他学科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希望未来更多专家学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