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

发布日期:2025-10-01    作者:     来源:     点击:

927日至28日,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下设的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社会发展史专业委员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历史工作委员会、兵器史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协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西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新疆社科院、枣庄学院、内蒙古大学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927日上午,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景剑峰致开幕辞,他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相信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丰富中国技术史和技术遗产的内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提质升级注入新思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内蒙古师范大学将全力以赴创造条件,为广大专家、学者思想碰撞、增进友谊、学术互动提供优质服务。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分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分别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研究员主持。

会议共设置了两场大会报告和8个分组报告。27日的大会报告中,王大明教授在报告《浅谈工程中的人物》中强调了对工程领域中那些鲜为人知人物的关注;冯立昇教授在《投掷石球与飞石索:中国远古时期的重要发明》报告中,通过考古发现、文献研究以及绘画分析等多种手段,深入探讨了投掷石球与飞石索技术的历史演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梁波研究员在《殖民地科学与满铁中央试验所》汇报了殖民地科学与我国早期科学及工业发展的关联;东华大学的杨小明教授在《中国何以是工程创造的国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孙烈研究员在报告《中国原子能与稀土开发的互动(1955—1987)》中揭示了包头稀土开发与我国原子能事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复杂互动历程。大会报告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咏梅教授主持。

28日下午的大会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柏春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的章梅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安轶副教授、山西大学的王坚副教授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成智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张柏春研究员的报告题为《补课:关于世界史研究的心得》,强调了中国科技史研究应深入探讨中外文明的互动,并呼吁学者们加强对外国文献的掌握与研究;章梅芳教授的报告《近代传统工艺技术的科学化问题》从景泰蓝的科学化改造过程出发,强调了传统工艺中物质本性的重视;王安轶副教授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的特种工业材料研究》中,详细介绍了抗战特殊时期中国在特殊钢、光学玻璃等特种工业材料研制和发展方面的情况;王坚副教授在《吾道不孤——张资珙与李约瑟的科史友谊》中,通过档案和信件资料,还原了中国化学家张资珙与科技史家李约瑟之间的友谊,并阐述了这段友谊对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与启发;李成智教授的报告《开放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探究了近现代低空经济的历史,指出了中国低空商业的广阔前景。东华大学邓可卉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8场分组报告在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举行,分别是:少数民族科技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与社会研究(一)(二)、工业史、水利与交通运输(一)(二)、中外交流与知识传播、传统工艺、军事技术史,与会学者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8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分会副主任、研究院段海龙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东华大学邓可卉教授作大会总结,下届会议主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安轶副教授表示期待明年同专家学者合作交流,李成智教授宣布会议圆满落幕。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我院科学技术史博物馆和院史馆。

本届论坛汇聚了众多技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技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不仅加强了各院校、各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为技术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本次会议为我院师生与学界同行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我院在学界的影响力,促进了技术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