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召开第三次“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课题推进会”

发布日期:2023-01-1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111日上午,我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了“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课题推进会”。会议由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咏梅研究员主持。

1 咏梅书记主持会议

76260

2 白明副院长宣读《2022年立项通知》

推进会上,首先由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白明同志宣读了《关于对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立项的通知》。研究院2022年度立项资助了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7项。

会议第二项,由各项目主持人分别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

汇报中,郭世荣教授指出已按照教材设计计划,完成部分案例的设计工作,并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课程思政的方法、内容、路径,在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活动中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并建议成立工作坊以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BAE3B

3 郭世荣教授汇报项目建设进展

宋芝业教授目前计划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案例,现已完成论文的大纲设计,内容包括:用先秦文献做巫术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转变过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可以认清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精髓,对当今科技发展提供思考,古代的科技发展哪些需要变,如何变等;对《考工记》中“圣人制器”相关的圣人思想进行考察,等内容。

姜红军老师根据总体建设目标汇报了已完成工作,教材编写已按照预期进展完成3章内容的撰写,包括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西方古典物理学知识体系和第三章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在录制视频方面,与超星专业团队合作已完成现场视频录制8课时和在线视频录制16课时。姜老师还针对课程思政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不足以及长期规划和短期见效的矛盾等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给予解决对策。最后姜老师明确了下一步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提升举措方面的推进计划。

王哲老师首先分析了市面上的科学哲学教材,从“早期教材:硬科哲”“1990前后的教材:自然辩证法”“近10年的教材:分支科学哲学;偏向STS的科学哲学”3方面分别阐述。进而从科哲的缘起、科哲在当代的最新发展以及科哲与科学史的关联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在进行科学哲学教材建设的出发点,并从正文部分、阅读部分、练习部分和补充阅读4方面讲述了关于教材的结构建设。最后对目前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雷中行老师论述了自己关于哲学导论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以及对应解决方案,具体包括5个方面:哲学概念;熟悉哲学发展脉络;学术写作;生活哲学;投资哲学。在每个方面都不同程度上的完成了一定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自行研究了一个论文自动检测系统;打磨线上与线下融合精品课程,正在撰写文案,完成度20%,欠缺成功模板、课堂实录、教学数据和教学成果;准备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在撰写文案,完成度40%;撰写教改论文或架构教学网站,已完成教改论文1篇,正在撰写第2篇;“点心写作”网站建构进行中。

刘增强老师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教材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完成三届研究生“中国物理学史课程”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素材、熟悉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挖掘了一批教学案例,在实施中不断改进、探索;课程选择一些重要著作的物理内容重点阅读和作为个案研究。具体完成了课程第一讲教学设计、光学史部分——赵友钦《革象新书》中的“小罅光景”实验的教学案例设计、教材“绪论”部分初稿。最后对目前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进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魏雪刚老师首先阐明了建设《中国数学文献选读》的必要性,以掌握阅读中国传统数学文献的能力和建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史框架为目标;以重要成就和研究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法和研究史为主,侧重计算工具、人物、文献知识,旁涉历史背景为思路进行项目研究。目前已完成教材框架和撰写思路;资料研读完成,正在系统整理导言、算经十书、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明代数学、梅文鼎、“谈天三友”内容;请相关专家作了报告。最后对目前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进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推进会第一阶段结束前,院长冯立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研究院前一阶段取得的积极进展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提升和深化认识,进一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学校组织领导下,加强动员研究院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将政策与具体实施结合起来;要考虑如何落实,真切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最后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同心同行。

624A

4 冯立昇院长讲话

会议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全体师生聆听了北京理工大学赵洱岽教授关于课程思政专项培训的讲座。赵洱岽教授分享了题为《数字化时代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建设与实践——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的讲座。

30839

5 赵洱岽教授报告线上会场

讲座以“专业课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思政精神的人才培养如何做”“如何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思政功效”3个问题展开,并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

一是“育心明德: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动因”。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要求,做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教与学的目标——人才培养上,要注重教=学:知识传授;学=会:能力养成;会=好:价值引领。

二是“道术相济:融合课程思政的系统教学设计”。从教和学两个视角进行了辩证分析,从学的角度看“互联网原住民”,从教的角度看高校教学发展。所谓道,即传道授业价值引领。强调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所谓术,即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规划。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导向、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即教师应该怎么教。建立“一核三维”的立体化学习范式,即旨在传道授业的价值引领的“一核”和学术性的教学导向、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的“三维”。

三是“沟通”系列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解析。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相融合、教学内容与思政精神相融合、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为什么要开发沟通系列课程?主要根据国家的需求、国际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教师的需求。进而从培养经世济民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明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规划每堂课的教学策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讲好专业教育中国故事,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教学设计,阐释中外的管理伦理观8个方面对如何做好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进行了详细论述。

四是“建构“从教到育”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规划内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重塑生态融合思政精神;以学为本线上线下呼应;道术相济树立职业道德;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咏梅书记在总结报告时指出,赵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紧密结合专业课建设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技术性、实用性,有效助力了研究院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更鼓舞了老师们的课程思政建设士气。研究院今后还将会继续根据教学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步伐,着力构建研究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16062

6 研究院线下会场